我的吐魯番(93) | 周軍:25載匠心守“面”香
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彭丹妮 朱福平

清晨的微光中,托克遜縣菜市場漸漸蘇醒。一個熟悉的身影早已穿梭于各攤位之間,駐足于羊肉攤前,精準(zhǔn)地挑選肥瘦相間的羔羊肉——他就是周軍,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拌面制作技藝”傳承人,托克遜縣穆沙子餐廳的負責(zé)人。這樣的清晨采購,他已風(fēng)雨無阻地堅持了二十五年。
從2000年從事餐飲行業(yè)至今,周軍將“拌面好吃,根在食材”的信條融入血脈,每日親自選購當(dāng)季新麥面粉與時令蔬菜,確保每一碗拌面都承載著地道的“托克遜味道”。
“拌面好吃,根在食材。”這句話周軍常掛嘴邊,也是他半生堅守的信條。在他看來,一碗面的靈魂,始于對原料的極致講究。羊肉須肥瘦適中,“太瘦則柴,太肥則膩”;面粉必選當(dāng)年新麥,方能成就面條的筋道;配菜則非時令不用,只為保留那一口鮮甜本味。

正在拉面的周軍。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彭丹妮 攝
擁有上乘的食材,僅是成就一碗地道托克遜拌面的第一步,更為關(guān)鍵的是背后精湛繁復(fù)的工藝。在穆沙子餐廳那間煙火氣十足的操作間里,周軍向記者展示了拌面制作的獨到“功夫”。
和面是起點。他遵循“三光”標(biāo)準(zhǔn)——盆光、面光、手光,將面粉與本地特有的水源按比例混合,手腕發(fā)力快速揉搓,面團在他手中漸漸變得光滑筋道。醒面時,他會用濕布將面團裹緊,“醒面時間不能短,否則面拉不開;也不能長,會失去彈性。”拉面時,他雙手握住面團兩端,輕輕一甩、一拉,再順勢一折,粗實的面團瞬間化作細如發(fā)絲卻不斷裂的面條。“揉、醒、拉這三道工序,少一步都不行,每一步都得憑經(jīng)驗?zāi)媚蟆!背粗茣r,他顛勺的動作干脆利落,羊肉下鍋的“滋滋”聲與調(diào)料碰撞的清脆聲,交織成獨特的“拌面交響曲”。起鍋時,紅油裹著鮮嫩的羊肉和爽口的蔬菜,香氣瞬間彌漫整個餐廳,引得食客頻頻探頭。
這碗令人稱道的拌面背后,是周軍二十五載如一日的執(zhí)著堅守。常年拉面、炒菜、顛勺,讓他的腰部落下病根,陰雨天常疼痛難忍,久站后需扶腰緩勁。然而他從未松懈:“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親自把關(guān),味道才能始終如一。只要食客吃得滿足,道一聲‘?dāng)€勁’,一切都值。”說這話時,他臉上洋溢著樸實而滿足的笑容。
如今,身為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周軍深感肩上的責(zé)任更重。“從前只想做好一碗面,讓客人吃得開心;現(xiàn)在明白了,這碗面承載的是新疆的文化。”為了讓托克遜拌面走得更遠,他開始著手培養(yǎng)新人:“只要有人愿學(xué),我就愿教。這門手藝必須傳下去,讓更多人嘗到托克遜拌面的好。”
正午時分,穆沙子餐廳內(nèi)人聲鼎沸。食客們盡情享用著筋道爽滑的拌面,贊不絕口。周軍靜立操作間門口,注視著這熱鬧景象,目光堅定而溫暖。二十五年光陰,他將匠心傾注于一筷一面;未來歲月,他將繼續(xù)守護這份傳統(tǒng),讓托克遜拌面的香氣飄得更遠,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海報制作:熱依拉·熱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