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全民藝術盛會——從中國藝術節看大眾文藝新氣象

17名女孩圍著一只巨大的“蒸籠”,如浪花一般起落、跳躍、舒展,用靈動的舞步演繹農家民俗場景。這群來自太原市聾人學校的孩子,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上翩然起舞,令不少觀眾動容。
11月上旬,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重慶圓滿落幕。這場國家級藝術盛會,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發展的豐碩成果與文藝工作者的昂揚風貌。100余臺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與170余個群眾文藝作品競相綻放,共同奏響激蕩人心的時代樂章;千余件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佳作聯袂展出,描繪氣象萬千的藝術畫卷。
“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繁榮發展新時代文藝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著廣大文藝工作者扎根人民、開拓創新、謳歌時代。

精品力作與小戲小品“并蒂花開”
本屆藝術節上,第十八屆文華獎揭曉,15部作品斬獲文華劇目獎、15部作品榮獲文華節目獎。作為專業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在繁榮創作、培育人才、引導方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本屆藝術節展覽和文華獎獲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國文藝發展的新氣象撲面而來。
在本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作品展覽上,不少作品以路橋建筑工人、采茶姑娘等普通勞動者為表現主體,聚焦時代主題、植根火熱生活。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展覽作品以藝術的視角、造型的語言,讓觀眾透過作品之窗,感受到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變遷,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本屆文華獎將參評劇目首演時間從近5年延長至近10年,鼓勵文藝工作者沉潛內心、精益求精地投入創作,持續打磨提升作品質量。

這是2025年11月4日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現場拍攝的舞劇《醒·獅》。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獲評文華劇目獎的舞劇《醒·獅》便是“十年磨一劍”的典范。該劇自2015年籌劃,演員們經歷兩年多南拳武術實訓,2018年首演后仍持續打磨,深度融合了民族情感、非遺風采、地域特色。
本屆文華獎評審提高了演出場次要求,如參評文華劇目獎的戲曲、舞劇作品演出場次不少于20場且年均演出場次不少于10場,鼓勵作品開展常態化演出,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葉飚榮表示,民族舞劇《紅樓夢》已巡演41座城市,演出超400場,吸引近60萬觀眾,創下“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盛況。
“過去,縣級文藝院團的作品很難登上文華獎舞臺。”本屆藝術節評審、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作部主任毛爾南說,文華節目獎的設立,讓更多基層院團在國家級舞臺上展現,實現百花齊放。這些“小制作”方便根據演出場地靈活調整,更容易走到群眾身邊。
本屆文華劇目獎獲獎作品婺劇《三打白骨精》,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表達,“白骨精”借鑒川劇變臉技巧快速變裝,無人機則“化身”小蜜蜂點綴舞臺,使經典故事煥發新的活力。

“星耀”巴蜀,群眾文藝生機勃發
群星獎是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眾創、群眾演”是其不變的主題。

這是2025年11月4日在重慶拍攝的第二十屆群星獎頒獎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大河奔海》用鼓子秧歌的剛勁展現齊魯豪情;東北大鼓《雁歸來》再現全國道德模范馬旭的傳奇人生;群舞《最后一球》聚焦乒乓球賽點時刻,點燃運動激情……翻開這份“星光熠熠”的獲獎名單,每一個作品都凝結著平凡生活的藝術化表達,承載了群眾的質樸情感和文藝夢想。
獲獎音樂類作品《快樂那達慕》獨具匠心,融合了呼麥、馬頭琴、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等傳統元素,生動演繹射箭、賽馬、摔跤等緊張激烈的競技場景。清澈純凈的童聲,帶領聽眾步入富有草原風情的世界。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秦磊說,演員隊伍中有學生、牧民、基層群眾文藝工作者等,大家克服困難,懷揣著對文藝的熱情走到一起,群星獎為廣大群眾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優質平臺。
群眾文藝始終深深扎根于泥土,從實踐中汲取創作養分。
海拔5000多米的風火山隧道施工現場,因氧氣不足,工程幾近停工。“要盡快把隧道打穿,眼前這條青藏線,是幾代人心中的夢想和期盼吶……”演員們飽含深情的言語,讓不少觀眾眼睛濕潤。
群口快板《風火山》主創之一劉迪告訴記者,幾年前,主創人員看到一段青藏鐵路建設者在“生命禁區”攻堅克難的紀實視頻,萌生了用快板再現這一壯舉的念頭。三年時間里,節目反復打磨,創新使用“拆唱”的表演手段,在保留曲藝特色的同時,增強了可看性和吸引力。

2025年10月25日,茶客在成都金琴老茶館一邊喝茶一邊觀看沈陽雜技演藝集團雜技演員表演的雜技節目《男子對手》,這是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惠民活動之一。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舞臺之外,如何引領優質文化資源向公共空間延伸,打造“永不落幕的全民藝術盛會”?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三峽廣場的一棵黃葛古樹下,每周五晚,“黃葛樹下故事會”準時“開場”。表演形式涉及相聲、竹琴、金錢板等多種類別,觀眾不用買門票,開演前半小時,樹下就坐得滿滿當當。近年來,重慶深挖在地文化特色,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百強”品牌培育計劃,累計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間400多個。渝中區“樂響渝中”、大渡口區“花開的聲音”等多項群眾文化活動“破圈圈粉”。
與群眾距離更近,參與方式更多,文化氛圍更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40萬場,服務22億人次;舉辦“村晚”8.17萬場,吸引2.62億人次參與。

文藝“破圈”,激活消費新場景
藝術的感染力,從不囿于舞臺。本屆藝術節讓文藝星光匯入市井煙火,將藝術溫度轉化為消費熱度,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寫下生動注腳。

這是2025年11月4日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現場拍攝的民族舞劇《紅樓夢》。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民族舞劇《紅樓夢》在重慶演出期間,不乏遠道而來的觀眾。“特地帶孩子從福建過來,這種書本外的文化體驗讓孩子收獲很多。”演出落幕,觀眾仍久久不愿離去,演員一次次返場謝幕。
如此場景,在越劇《我的大觀園》巡演中也屢見不鮮。藝術節的集聚效應,進一步將“為戲奔赴”的熱潮推向新高。據統計,藝術節期間,重慶片區的文華獎參評劇目和節目組合累計演出54場,吸引近5萬人次觀眾,平均上座率超93%,有效拉動了跨城交通、住宿、餐飲等相關消費。
成功“引流”之后,各地通過“藝術+文旅”,著力將藝術資源轉化為文旅發展新動能。
川渝兩地攜手推出了100個特色文旅場景,涵蓋夜游、文博、科技藝術、特色街區、文創市集等領域,形成了“觀演+旅行”的沉浸式消費體驗。重慶大足區借勢舞劇《天下大足》推出“觀劇暢游”計劃,憑票根即可享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門票優惠,引導客流從劇場走向景區。
當藝術遇見科技,文化消費的邊界得以全新拓展。本屆藝術節創新運用VR、AI等技術,打造沉浸式、互動式新場景,精準觸達年輕群體。
在重慶“點亮生活”青年藝術周的智慧型中國樂器博物館,觀眾戴上VR設備,近距離欣賞86件傳統民族樂器、沉浸式體驗“敲擊”編鐘。“比課本更生動,孩子們特別喜歡。”帶孩子前來觀展的鄧女士表示,此類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展覽,正成為親子家庭與年輕人的新選擇。

?這是2025年10月27日晚在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拍攝的無人機燈光秀表演活動。新華社記者 陳誠
“新韻重慶”無人機燈光秀更成為現象級文旅產品。藝術節閉幕式專場表演中,5000架無人機以夜空為幕,將文化元素化為光影畫卷。自今年4月常態化展演以來,核心觀演區餐飲滿客率超70%,相關商圈夜間銷售額顯著提升。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不僅創造視覺盛宴,更培育出受年輕人青睞的消費新業態。從“為一部劇,赴一座城”的時尚,到“一張票根”串聯的消費鏈,再到科技賦能的新體驗,藝術正從殿堂高閣走入市井煙火,在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的同時,也成為激活城市發展動能、點亮美好生活的強勁動力。

文字記者:周文沖、周思宇、吳夢桐
視頻記者:于曉蘇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崇大海、劉陽、王靜頤、邱星翔